诗人之血 超清

分类:剧情片 法国1932

主演:恩里克·里韦罗斯 / 伊丽莎白·李·米勒 / 波利娜·卡尔东

导演:让·科克托

记得电影前言里提及了allegory(寓言)一词,就想,要是用寓言或隐喻的视角来似是而非地“解读”一下电影中出现的事物,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雕像——女人的转变让人想起诗人的缪斯,或者俄耳甫斯从地狱中带出的欧律狄刻(因为据说同系列的电影中就有Orpheus的主题,不知道是否有关联),或者另一个故事中因为回头而变成沙像的人。

于是通过镜子,通过另一个“诗人的自我”进入镜中的世界寻找缪斯。四个房间的隐喻大可从中挖掘出一个世界。诗人按照一个神秘的话音开枪“自杀”,并戴上死亡的桂冠。

而那个声音像是由雕像发出的——以及那只石膏般惨白的手臂。

因此诗人创造了缪斯的幻想,从此死的雕像变作实体,变成掌握灵感和诗性的神,引发他对这个实体的追求、抗拒,或者进行漫长的玩牌式的博弈。

而诗渴望不死,或说永恒。破解诗歌“永恒”的方式或许是诗人自身的死亡。诗人走向“永恒的死亡”以换去诗歌永恒的可能。但是他旋即厌倦这种由死亡换来的虚无的桂冠,并且反抗呼唤着同样虚无的永恒的缪斯本身。

打碎雕塑。雕塑是过往的神,而你取代了他。意义短暂的建立,并在接下来的打雪仗中被消解。雕像的石膏和颗粒状的雪是同样的东西,雪地上死者被抹去。

随后诗人和缪斯复生,成为在雪地上玩牌的普通人。(我不知道他们身后站着的戴面具者意味着什么,但这好像是博弈题材常见的构图?站着天使之类的那种)

我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即那个死去的孩子是诗人童年的自我。它带来有关童年的补救以及悲哀的戏剧体验。“他作弊并且从童年那里获得本应从自己内心中获取的东西。”(然而我看这段时完全跳戏到了特拉克尔我的错x) 童年自我的完全消逝,诗人从童年中获取诗性或“诗人自我”的可能的完全消弭,迫使诗人走向死亡。玩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去的意义和“诗性”的死亡。

牌局结束,缪斯重新变成雕像。变成与众人无关的物体。她拿着诗人的竖琴和牛一起行走以及最终定格的画面实在好看。那是死去的诗人虚假无聊而被湮没的永恒。

“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

//此外还有好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最后一幕的地球仪和黑色手套的寓意(很奇妙的是雕塑原先是没有手臂的,黑色刚好对应上这点),以及最后一个幻想房间里女人身体上好像是写着Danger de mort死亡的危险?此外那张嘴是否暗喻某种诗性的神秘,即使是创作者本身也无法解释的灵性?

总之是部有趣的电影啦xd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