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和熊 15

分类:动漫 俄罗斯2009

主演:Alina,Kukushkina

导演:Denis,Chervyatsov,Oleg,Kuzovkov,Олег,Ужинов,Марина,Нефёдова

家有熊孩子,你干活时他来捣乱;你刚收拾好的屋子,转身就被他弄得乱七八糟;好不容易有个周末想睡到自然醒,偏偏他六点半就醒来。遇到如此种种,怎么办?答案可以从《玛莎和熊》这部动画片中寻找!

3D动画《玛莎和熊》是俄罗斯儿童最喜爱的国民动画之一,被称为"国宝级"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中,大熊憨厚善良,玛莎顽皮可爱,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从初次相遇开始,玛莎除了睡着的时间,其余总是各种闯祸、搞笑,让憨憨的大熊无法安静下来,然而大熊仍然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顽皮的小玛莎。

这部动画片早在2009年就开始播出,每一集动画只有七分钟左右,一集的制作时间长达6到9个月,用漫长的制作周期确保了每一集的质量。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动画片目前已经被制成30多种语言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地区播出,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动画片之一,每集都能在YouTube上获得将近15亿的点击量,还曾以超过33亿的单集播放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玛莎和熊》用欢快的节奏讲述着小玛莎和大熊的故事。这部动画片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大获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能让父母和孩子都爱看的动画片",从中我们能看到幼龄儿童的身影,并从中得到启发。

一、"调皮"不是孩子的本意,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正确看待孩子的淘气行为是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

故事一开场,在农场里,动物们在农场里悠闲地生活着,小羊在吃草,小猪在睡懒觉,小狗在喝水,一辆火车经过,大地都震动了起来,但动物们仍然淡定地做自己的事情。然而,听到玛莎"叮叮哐哐"坐着水桶从房子里出来,他们一下子赶忙躲了起来,生怕玛莎找到他们。

这一幕对已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来说,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几乎每个带过孩子的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伤脑筋。家有熊孩子,疲于应对,恼火到极点时,恨不得消失在地球上。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地避免的。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孩子体能发展迅速,纯真、活泼好动、幼稚是他们的天性,许多"调皮"的行为中,还蕴含着孩子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认识这个世界渴望。那些在大人眼中"破坏性"的行为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孩子们探索求知的表现。我们不能完全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斥责他们,不能认定"调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无可复制的,孩子们的成长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无法倒放,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了。明白这一点之后,家长能做的,是好好陪伴他们成长,并开展正确的引导。

二、用平静的心绪对待孩子的合理诉求,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熊熊正在河边钓鱼,玛莎对装在盒子里的蚯蚓好奇不已,对这种长长的、蠕动的小动物充满了吸引力。正观察之时,又一个不小心就把盒子打翻,这下好了,蚯蚓全跑了。

冬天,下了很厚的一层雪。玛莎不断问熊熊,雪地上的脚印是谁的。熊熊很耐心地解释,哪个脚印是兔子的,哪个是狼的,哪个是熊的。然而,讲很多遍,玛莎依然不解。

动画片中的许多情节像极了生活中的孩子与父母。

孩子们热衷于"帮倒忙"。你想扫地,他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帮忙。他一把抢过你手中的扫把和撮箕,乱扫一通,结果要本来已经打扫干净的地方也到处散落着垃圾,一地鸡毛,欲哭无泪。本来即将完成的一件家务事,瞬间就被熊孩子改变了。

辅导孩子写作业,你用自认为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给他听。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引导,他就是无法理解。你的心中燃起熊熊烈火,为什么简单都听不懂?为什么讲了这么多遍还是错了?为什么......结果,你开始歇斯底里的怒吼,怒目金刚式地斥责他,他委屈地哭了。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的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

从疑到知再到疑,这是获取知识的真实过程;疑问到发问到追问,清晰地勾勒出学习能力渐进提高的轨迹。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许多家长已在考场上身经百战,做小学的加减乘除肯定是易如反掌。但对孩子而言,数学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世界,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能适应数学的思维,这种做法无异于让入门级菜鸟去对战终极大怪兽。许多人小学做加减不也得掰着手指头计算嘛。

最近《奇葩说》的詹青云引起了大众的注意,甚至有人说,"养女当如詹青云"。她是担得起这话的,游历过20多个国家,贷款100多万留学,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学士、政治学博士肄业,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这么多光环背后,更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应该是她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教育的方式。

她说,自己的成长靠的是一次次的转学,从小学到高中,她经历过6次转学,高频次的转学让她时常是班里的落后分子。她被骂是"笨猪",还有人说她"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当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受打击的詹青云去找妈妈诉苦时,妈妈总是积极乐观地拍着胸脯告诉他"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了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一直高一,她的成绩才慢慢有了起色。这期间,詹青云的成绩并没有妈妈"算过的"那么好,父母一直没有加更多的压力给她,总是给她足够信心,鼓励着詹青云相信自己。

詹青云父母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与孩子平等对话,也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已经知道自己没有做好,外界的不认可已足够让孩子难过,父母的批评和教训无异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当父母理直气壮责备孩子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时,也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期望值定位是否准确。当我们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时,其实孩子也会用行动教我们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孩子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有时跟我们是不一样的,要善于听懂孩子的语言。

比如,你想喝水,年幼的孩子想帮你端过来。实际上是想说,他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表扬。

有个朋友告诉我,每天下班回到家,明明她的孩子前脚刚跨进门,她后脚就到家了。她的孩子还是会略带委屈地抱抱她说:"妈妈,你怎么才回来,我都等你很久了!"孩子的心中,妈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心理上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母亲。孩子对时间流动的快慢或许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孩子实际想表达的是对妈妈的依赖,即使一分钟不见,都觉得时间很久。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想要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证明自身的成长,证明他已在这个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也许表达上与成人所理解的方式略有偏差,但是只要做父母的用心解读,就能发现隐藏在孩子语言和行为之后的秘密了。

三、精心引导,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承担决定的勇气。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两大教育理想: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前者提倡教育公平,后者提倡个性化教育。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推进这两大教育理念的的实现,但是到至今还没有真正实现。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参与人员,孔子的观念对父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努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会以"为你好"为借口,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不应该成为个人未完成梦想的延续,也不应该是承载家庭希望的"容器",他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想法、兴趣。

最近在豆瓣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如果完全按照父母对你的人生规划发展,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是要作出选择,可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汇集而成的结果。

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做出了回答。按照父母意愿,可能是考研、读博,然后当大学老师;也可能是在高大上的单位上着班,过着一生衣食无忧的生活;亦或是当老师、考公务员,总之,中国父母眼中人生最好的那一条路就是最安稳的那一条。对参加话题的发言略作总结:顺从了父母的安排,现世安稳,未免有点遗憾;按照自己选择去走的路,纵是崎岖曲折,也乐得潇洒。

为何明知前路崎岖,还是要选择去走那一条路呢?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期许都不相同,你想要平淡如水的安稳生活,他内心却对轰轰烈烈充满期待;你想要在平坦的公路上安稳行驶,他却想要开展极限挑战,飙车飞驰,极速冲刺,体验别样的感受。

《小欢喜》中,乔英子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离异单亲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女儿身上,带给女儿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有无处遁形的压力。母亲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让英子不得不接受母亲的所有安排,即使她心中并非所愿。

英子无力承受准备跳海的那一天,母亲问她:"妈妈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去南大呀?"

英子说:"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最后,英子被救下来了,她嚎啕大哭:"爸爸,我是不是病了呀?"

许多的选择,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强行把孩子变成父母心目中的样子,或许反而会折断孩子的翅膀,让孩子一生都负重前行,无法再自由飞翔。

这并不代表着放任孩子,而是要在自身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教孩子善良、承担、自信,让孩子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有承担的勇气。当他有一天离开了象牙塔,走向社会,面临风雨之时,他才能辨明自己的方向。耄耋之年,他将无悔自己的一生。

推荐阅读:三十岁的你,缺少的只是一份工作吗?

都挺好

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