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 已完结 共4集

分类:欧美剧 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看到最后,失事宇航员的家属对着发现号发射的电视直播说:Godspeed,真的泪目了。。。是的,这是导演在煽情,在宣扬基督教主旋律:提倡原谅,容忍犯错。

同样是发生在1980年代的“国殇”,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挑战者号事故,很有类比性。虽然今天依然有人为前者辩护,但作为教训,没有看到教训,不久苏联就解体了。作为一次核事故,它不遗余力的扑救也许算成功,但这不妨碍史学界依然将切尔诺贝利视为苏联倒掉前的丧钟。如果历史能够假设,苏联没有马上解体,它是否会吸取什么教训呢?也许会,尤其是针对性的技术问题。但指望从一次错误就举一反三,今后再不犯同类错误,这是不可能的。

对比来看挑战者号的失事,事后调查发现根本不是突发事故,而是漫长的人为拖延,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成了暴病而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知识了,一次灾难背后,早已潜藏了上百个隐患。甚至调查阶段,还有政府层面的阻碍,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这个阶段来看,人类面对错误的主观态度,都差不多,都想捂盖子,不想把自己犯的错公之于众,这种心理不会因为社会制度不同,而有天然的不同。但随着调查的推进,发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的时候,拿着总统“口谕”的调查组长,也决定不能包庇了。包庇不了,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调查报告会现场是有媒体监督的。从这个阶段开始,你可以看出两种制度的不同。为了预防人的犯错,以及犯错之后的互相包庇,民主制度的设计基础之一就是“三权分立”,这个“三权”其实是一种概述,在具体实施中,很重要的一级权力,其实是新闻自由。如果媒体可以被政府完全控制与操纵,可能挑战者号的调查会不了了之,水门事件也不会发酵。由于媒体监督(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NASA想要大事化小的愿望没有实现,结结实实的认错和改进,停飞,更新安全设计和管理流程,几年之后重上太空,美国国运也没有因此事件而衰退。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失事,这次事故的调查,结论是机翼的隔热瓦部分脱落导致再入大气层时焚毁解体。2013年,事故发生十年之后,前NASA飞行主管爆料,当年哥伦比亚号升空阶段,通过高速摄影机,NASA就已经发现了航天飞机机翼隔热瓦被火箭碎屑撞击脱落了一小块,但是经过评估,现有技术(或财务)条件下,很难对这架已经受损的航天飞机进行在轨维修。任务时间只有17天,之后航天飞机就要返航,所带的氧气食物等补给品,都只够这十几天。整个任务阶段,NASA没有通知7名宇航员,它们乘坐的航天飞机已经不能安全返航,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而是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善意沉默谎言”:让宇航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常返航,能不能安全着陆全靠命数。结果,他们命不好。。。之后,美国几乎就放弃航天飞机方案了。

这一事故在十年后的爆料,击碎了很多美国人的信念。1970年,同样是飞船升空后的事故,阿波罗13号历经千难万苦,最终通过天地合作,成功返航。30年后,NASA在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故时,居然选择“安乐死”方案。如果通知宇航员实情,他们就会如预料的那般,在沮丧和绝望中死去吗?也许他们会微笑着进入,一个“切尔诺贝利之后苏联没有倒掉”的历史时空吧。

所以想从一次错误,就汲取所有经验教训再不犯错,也是不可能的。是人就会犯错,甚至任何具有“主观意识”的东西都会犯错。如何看待出错,如何纠错,是集权制和民主制的最大分歧表征。但从里子说,两者最大的区别也许是:一种是宣扬仇恨,绝不犯错,抹煞出错;一种是鼓励原谅,容忍出错,认真纠错。同仇敌忾也许能集气力于一时,但能这样过一世吗?至于完人的追求,和永生的追求一样,信者或者假装信者,终将陷入疯狂。不能接受自己错误的人,也难以接受自己的死亡。但凡人皆有一死啊。

为什么最后突然会提到永生呢?也许是因为 immortal 这个词的跨语种通感吧。。。至于人类不会吸取教训,那为什么还要总结教训?大概因为只有装出努力学习历史的样子,才能积淀出所谓的文明吧。脑子已放空,言之无物了,就此打住。

详情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