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魔的弥赛亚 HD

分类:恐怖片 美国1973

主演:MichaelGreer,MariannaHill,JoyBang

导演:威拉德·赫依克,格洛丽亚·卡茨

比Argento《阴风阵阵》(1977)早四年;淹没在73年同年发行的《驱魔人》震惊世人的血雨腥风中;从各个层面来说,这部电影都绝对是一部被极大忽视和低估的影史佳作。摄制于曼森家族审判之后,前有波兰斯基《罗丝玛丽的婴儿》,美国此时对邪教和盲众的文化焦虑在这部电影里完完全全以一种深沉肃穆的冷感压抑表现了出来。

同时,电影和当下艺术运动总是紧密相关的,最典型的恐怕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达达,等。这部电影就充满了浓郁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洛杉矶波普艺术。艺术指导Joan Mocine和Jack Fisk(看完此片能完全理解为什么林奇《橡皮头》和《穆赫兰道》御用Jack Fisk)无疑把美国50年代到70年代当代艺术在电影产业、国民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中心地位发挥到了极致。以及,一部夏日的恐怖片,居然拍得如此让人发冷。我们身经百战的老戏骨Elisha Cook Jr. 说:“太奇怪了,这是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被导演告诉直接看镜头”。

这片子打光和构图都太美了我截图截不过来。打光就说一处:Messiah of Evil (1973)Messiah of Evil (1973)

上图:左侧墙壁三色影子。Messiah of Evil (1973) 正常影子和蓝色影子

再看《阴风阵阵》:Suspiria (1977)Suspiria (1977)

手的上方红色影子,下方蓝绿色影子。

多色的影子原理很简单: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光源。或者像歌德《颜色论》里解释的也行(白色背景上有效的光源被背光光源叠加色彩):"Zu den farbigen Schatten gehören zwei Bedingungen, erstlich, daß das wirksame Licht auf irgend eine Art die weiße Fläche färbe, zweitens, daß ein Gegenlicht den geworfenen Schatten auf einen gewissen Grad erleuchte." (Goethe, Zur Farbenlehre, §64)

对比的目的,简单讲就是,虽然很像,但是《阴风阵阵》浓艳过曝(所谓“bleeding of colors”,而这种色泽溢出人物/物体边缘的bleeding正好是Argento和Tovoli所想要的),《弥赛亚》冷峻节制,柔和很多,两部饕餮色彩的片子都在自己的范畴里保持着色调的平衡。

原本是抱着看一场 “靠美丽的女主角作商业卖点撑场的廉价吸血鬼/丧尸片” 的念头打开看的,所以被这么一部有素养的作品惊艳了吧。但是又看了一遍之后这么冷冰冰的潮湿气质我是真的爱了。视觉愉悦欲罢不能,适合大电视机就这么放着,下单蓝光。记一下看片的时候想到的两点:

1. “Point Dune”的海边居所取景于加州马里布真正的Point Dume海角。父亲画笔下深远的码头和电影开头的加油站都好像出自Edward Ruscha的艺术风格。灯光布置极其迷人,色彩繁复却冷漠怪诞,喜欢的人(比如我)会爱到死,不喜的人简直要即刻触发chromophobia。一切都过分饱和:加油站的正红,惨白面色前啃噬着的鲜血和生肉,鲜红舌苔上黝黑的虫子,五光十色霓虹橱窗外空无一人泛着幽光的沥青,覆盖艳丽蓝红颜料的金属剪刀,浑身鲜血掺杂颜料的蓝色父亲。波洛克的滴画法和血液的喷溅,两者边界消失,成为彻底的暴力表现,惊艳极了。

如David Batchelor所言,或者如我们从《阴风阵阵》所看到世人当下的震惊和被挑衅,人们对过分浓艳的人工色泽的恐惧来自于“fear of corruption or contamination is from something that is unknown or appears unknowable”,颜色本身成为“property of some foreign body – usually the feminine, the oriental, the primitive, the infantile, the vulgar, the queer, or the pathological”,或被归于“the realm of the superficial, the supplementary, the inessential, or cosmetic”。恐怖不仅透过颜色,并且透过当代艺术影响下 荒诞、夸张、充满冷峻棱角的室内设计(夹杂一些art nouveau)逐渐渗透在每一帧镜头里。

2. 片中所影射沉默的(/疯癫的/不正常的)大多数,(据导演本人表示)借鉴了1971年《Let's Scare Jessica to Death》——我真的很受暴击,因为这部电影是我恐怖片十佳了。它不是什么廉价吸血鬼小镇片,而是探讨心理疾病/女性“癔症/歇斯底里症”与疯癫社会二元对立的深沉庄严的典范。这股肃穆的哀愁,是大多数恐怖片所缺少的、绝对稀有的审美高度。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女性主义反抗的自传体短篇小说《The Yellow Wallpaper》大抵是对这类议题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开山之作。借《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引用威利斯对于“歇斯底里”的论述:“在妇女疾病中,歇斯底里的名声很坏,就像是人已半入地狱一般(semi-damnati),它必须承担无数其他疾病的过失”。

事实上,女巫历史上对附魔和癔症的混淆也持续了数个世纪。《驱魔人》里的母女在借助宗教力量之前,也被误诊癔症,原著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女性/女巫癔症和附魔驱魔史,史料可靠详尽。历史上女性地位和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女性们从轻微疲倦(或者哪怕只是拥有稍许敏感的人格特质),到被身边的男性们下定论为歇斯底里症,经历丈夫们的变相孤立、社交丧失、修身养“病”、卧床服药、与世隔绝、长期压抑下的神经衰弱被冠以臆想和幻觉,最后逐渐被逼到精神崩溃,也成为了大多数恐怖电影善用的题材出发点。这里所谓的“恐怖”,怕不再是悬疑和超自然了。当然,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恐怖也绝对超越了女性主义,而是根植人类本能的 对“反常”与“边缘”、“失控”与“被控”的恐惧。同时导演也提及了对H. P. Lovecraft的借鉴——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松散的些微恐惧——以至于每一帧都好像潜伏着危险。(神经衰弱患者在此表示感同身受。我爱洛夫克拉夫特。)

Btw!导演夫妻Willard Huyck和Gloria Katz是真的神仙眷侣了!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